暑假去天津玩,回去前的傍晚,坐在商场一楼的快餐店里,看着夕阳下熙熙攘攘的人群,突然羡慕起那些有文学天赋的人们了。
大学的时候觉得,选专业就是把同一类人聚集到一起,所以人们都看起来如此相近。 现在我更觉得,专业对人的塑造,更是让大家变得同质化。 比如,现在在写文章的我,想的是怎么设计U-Net的结构。
我绝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写作的,至少我现在还能记得我小学时写作文的情形: 大概是四年级的时候吧,印象里有段时间作文分数一直不高。 妈妈说我的作文在之前看来还算不错的,但是到了高年级,之前的作文水平就不够看了。 小学的记忆都比较破碎,一个是因为长得太快,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年龄几乎差了一倍;另一个原因就是每学期都要重新分班。 每次分班都会调座位,老师会让大家按高矮在外面排队,然后依次进去分配座位。 大部分时候我都坐在后几排,在那里即使上课和同学用冰糕棍“决斗”,老师一般也不会管。 但是偶尔也会坐在中间位置,那时候就要认真听课了。
真正有印象能坐在前排的时候都已经到了高中和大学了。 大学没有固定的座位了,大家本着先来后到的原则抢最前面或是最后面的座位。 大部分的专业课,座位都会比人多,所以想坐在哪都没问题。 学计算机的都免不了要和电脑打交道,专业课上多了容易忘了怎么和人类交流。 现在想想,大学没有语文课绝对是个错误。
其实我作文写得最好的时候是初中,当时的文章经常拿去给低年级的做范文。 听说好多玩音乐的都会从中学时的歌词本上找灵感,如果我初中的作文本还能找到的话,也不会写篇文章拖这么久。 和小学相比,初中的记忆就比较完整了,长大了当然是一方面,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三年没有重新分过班。 初中的座位是固定好的,每两周横向平移一次,没有特殊情况不会前后互换。 好处是周边的人都不怎么变化,人际关系比较稳定。 坏处就是前后联系太少,信息交流不充分。
高中时的座位划分就比较灵活了,每周所有人都会像斜前方平移一格,每次换座位,就是班上最热闹的时候。 高考前最后几个月,班主任更是通过一种我至今也没有摸清规律的随机方式安排座位。 不过真正体验了之后才知道,其实坐在中间第一排的感觉相当差,面朝讲桌,腿都伸不开,所以每次平移到第一排就希望赶紧搬走。
刚上高中的时候,语文老师出题让我们写了一次作文,几乎班上所有人都写的记叙文。 之后才明白,高考作文是议论文的天下,之前学的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基本都可以扔了。 话虽如此,其实议论文比记叙文好写得多,写到最后,有种做证明题的感觉。 虽然没有依据,不过我感觉我最后的高考作文分数应该不低。 让我压线进到了计算机专业,然后沦落到描写夕阳下的人群都要写这么多废话的水平。